阅读提示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今年以来,演出市场快速回暖,“开票即售罄”的情况频频上演。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同比增长近10倍,并带动周边消费快速增长。专家表示,演出行业应抓住有利契机,进一步提高内容品质和服务质量,创新演艺业态和营销模式,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,释放更多发展动能。
“谁抢到了门票?”今年以来,演出市场供需强势上行,众多歌手在各地的演唱会都出现了“开票即售罄”的场景。即便是可以容纳8万人的国家体育场(鸟巢),也没能“接住”歌迷们的热情。最近,鸟巢承接的演唱会门票开售,不少粉丝表示,依旧是一票难求。
这样的火爆场面不只是演唱会独有。近期,剧场演出、大型音乐节、沉浸式演出都呈现强势复苏态势。
供给侧“上新”不断,消费侧热情高涨,双向奔赴使得全国演出市场快速回暖、持续升温。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系统采集与服务平台数据监测,仅在“五一”假期期间,全国营业性演出就超过了3万场,票房收入15.19亿元,与去年同比增长962.2%,观众人数高达865.49万人次。
演出密集,依然一票难求
“各种音乐节、经典剧目与新排剧目扎堆上演、新老歌手也都组团开场,天南地北都有演出,可我还是买不到票。”在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林多告诉记者,从春节到现在,每天都有人在朋友圈里晒买票、看演出的图片。“感觉一夜之间大家都成了线下演出的拥趸,很多小剧场的演出都很火爆。”
面对消费者的消费热情,供给侧加速发力。原本相对小众的剧场演出、“国家队”院团纷纷推出具备市场号召力的知名剧目,吸引观众重回剧场。例如,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《红楼梦》,走进11个城市、12个剧院,迎接近10万名观众,刷新了多地演出场馆的票房纪录,“凡开票必秒光”成了常态。江苏大剧院表示,剧院几乎是全员满负荷运转状态,该剧的市场需求已超过团队供给场次的上限。
大型户外音乐节也于一季度呈现快速复苏态势。南京咪豆音乐节,官宣演出阵容的当天门票即售罄;草莓音乐节相继公布在11个城市的演出,已于一季度完成演出的西安站门票售罄。“五一”档期,仅在北京一地就汇集草莓、潮流、无限3个大型音乐节,另外还有奥森生活城市森林音乐季等。除了一些知名音乐节在全国各地举办外,市场上还涌现出不少地域性品牌和新品牌的音乐节。
说走就走,演出带动周边消费
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根据对部分大型演唱会、音乐节的票务销售趋势调研发现,跨城购票观演的消费者比例较去年大幅攀升,平均跨城观演率超过购票总人数的50%。
“能抢到票幸运,跨城也值得。”在南宁工作的卢拉在抢到五月天鸟巢演唱会的票后,马上预订了演唱会周边的酒店。
演唱会期间,鸟巢周边5公里的住宿预订量上涨2400%;草莓音乐节期间,举办地延庆世园公园周边的酒店预订量比2019年增长18倍;无限音乐节期间,举办地北京温榆河公园周边酒店预订量比2019年增长16倍……数据显示演出项目对住宿、餐饮等周边消费具有强大的带动能力。
“像我们的父母,他们觉得看一场电影就充满了仪式感。我们这代人升级为看线下演出,甚至为一场演出可以说走就走,打破地域的限制,这也是一种进步吧。”卢拉是90后,她认为去看演出是一种生活方式。“在同一个场地、同一个时间里,汇聚那么多有着共同热爱的人,这钱花得值得。”
除了带动交通、住宿、餐饮之外,各类演出在嫁接市场形态上表现出更多新意,让演出经济的外延进一步拓展。例如西昌首届烧烤音乐节,将露营烧烤节与户外音乐节有机融合。同时,越来越多的快消品牌也入局音乐节市场,推出与品牌同名的音乐节活动,例如元气森林音乐节、蜜雪冰城音乐节等,商业品牌从赞助、冠名等单一合作模式逐渐跨界到与现场音乐演出融合发展。
演出消费需要持续发力
去年延期的待执行项目和新增加项目叠加,今年演出项目显得尤为密集。各区域中心城市的多数剧场上半年档期已满,部分剧场档期甚至已经排至2025年。自二季度起,大型演唱会、音乐节项目进入密集期,多地出现大型演出档期“撞车”的情况,市场竞争愈加激烈。
井喷式复苏对于演出行业的确是巨大机遇,但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。行业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的是,近期以来,演出市场中很大一部分消费来自存量的集中释放。
“要保持演出市场活跃度,演出机构要持续推出优秀作品,丰富演出产品供给;创新营销模式,提升产品影响力;推动文旅深度融合,拓展演出业态,扩大市场规模。要以更强大的吸引力、更丰富的表现力、更充分的体验感让更多观众走进剧场和各类演艺空间。”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潘燕表示。
在拉动演出新消费、创造新场景、吸引年轻消费者上,Livehouse、沉浸式戏剧、脱口秀等小众文化消费业态贡献颇多,已是消费新宠。数据显示,2月~3月,大麦平台销售Livehouse演出超2800场,票房规模比2019年同期提升15倍;与此同时,脱口秀、沉浸式戏剧脱颖而出,2月~3月,两品类购票人次达62万。瞄准这一商机,相关机构正通过投资、合制、自制的方式参与内容生产、分发,创造市场增量。
潘燕表示,演出机构应抓住有利契机,进一步加强演出安全和运营规范意识,提高内容品质和服务质量,创新演艺业态和营销模式,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,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,释放更多发展动能。(记者 苏墨)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