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来源:证券之星
对于老饕而言,吃饭是一件非常讲究的事情,这一类人,是在长期吃餐馆的实战中,经过了比较,吃成了精的一类,他们是孔老先生提倡的“斋必变食,居必迁坐。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的践行者。
(相关资料图)
然而在这个时代,效率被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因此,吃饭也变成了需要考虑效率的一件事。在这一背景下,预制菜应运而生。近几年,预制菜更是在餐饮界赚足了眼球。今年预制菜更是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。
那么预制菜目前的行业格局到底如何?未来什么样的预制菜企业才能脱颖而出呢?
熟悉又陌生的预制菜
说到预制菜,我们首先得给它下个定义。目前国内对预制菜的定义,还没有统一标准。
行业主流观点一般认为预制菜是指以农、畜、禽、水产品为原料,配以各种辅料,经预加工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。从简单切好的净菜,到冷冻的水饺、手抓饼、炸鸡柳,再到饭店用的料理包,都属于预制菜的范畴。而最近走进大众视野内的预制菜,其实指的是预制菜肴这一新兴品类。
(图片来源:创客贴,预制菜行业洞察报告)
消费者对预制菜可谓是熟悉有陌生。
熟悉因为在toB领域,预制菜已经存在很多年了,餐厅永远希望用高效方式来解决供应链问题,在一些相对发达的城市比如上海,预制菜也广为消费者所知。
为什么又陌生呢?在更广大的中国各县城市,消费者现在才慢慢意识到有预制菜这个概念。预制菜既可以让家常菜变得更好吃,也可以让普通消费者吃到一些高大上餐厅里才能吃到的美食,甚至让地方特色食品零售化,通过预制菜这种方便形式烹饪出来,并且味道还不错。
而预制菜的发展也是伴随着餐饮行业的变革。
早期餐饮为了连锁加强了标准化,以此来确保口味的稳定性。由此,预制菜1.0阶段以“料理包”的形式出现。
预制菜2.0阶段,是半成品(净菜)和速冻产品。这也是餐饮连锁化的结果。随着餐饮规模变大,产生了中央厨房。之前,菜品操作在餐厅,此时菜品操作都放到了中央厨房。
现在的预制菜,属于3.0阶段。3.0阶段是万菜皆可预制的时代,是任何菜品都可以实现半预制、预制的阶段。
这一阶段,企业将菜品进行高度预制化处理,消费者只要通过简单加热或简单烹饪就能做出美味的菜品,并通过餐饮渠道、商超渠道以及专门的预制菜超市,将预制菜品带到消费者的餐桌。
此阶段消费者虽然能够接受预制菜品,但消费习惯尚未形成,消费者粘性不足。但随着市场对消费者的不断教育影响,未来的烹饪市场会逐渐走向高度预制化的时代。
从时间节点看,在上世纪90年代,肯德基等洋快餐纷至沓来,我国开始出现预制菜配套产业。2000年后,深加工的半成品菜企业开始涌现,但由于条件不成熟,行业整体发展较为缓慢。直到2014年,半成品菜行业在B端步入放量期。
2020年后在疫情和“懒人经济”催化下,预制菜加速进入零售市场,为更多消费者所熟知。
(图片来源:创客贴,预制菜行业洞察报告)
百度指数显示,2022年预制菜相关搜索同比上涨877%,其中“95后”群体搜索占比超三成。2022年上半年,京东预制菜成交额同比增长170%。在美团买菜、叮咚买菜等电商平台上,预制菜已经在商品分类中单列出来。
什么在推动预制菜的爆火
预制菜关注度愈发高涨的背后则是预制菜在B端和C端的同时爆发。
从C端看,我国预制菜的兴起及繁荣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人口结构的变化、消费预期的下降、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、白领阶层的兴起。
独居的年轻人,或者情侣/室友两人生活的家庭在大城市越来越普遍,家庭正在从过去的三代同堂,三口之家转向更加小型化。而家庭小型化,必然会抬高人均做饭成本。
因此,就需要预制菜来简化烹饪流程,提高效率,避免做饭成为负担。
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预制菜在C端有了更高的关注度,但B端的餐饮行业仍然是使用预制菜的大头。
《2022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》显示,我国预制菜行业下游最大的需求来自餐饮行业,85%以上销售至B端。据中国饭店协会介绍,从目前情况看,预制菜市场仍以B端为主,在餐饮业态中主要用于团餐、快餐、连锁餐饮等短时间出餐量大、更加依赖标准化的企业。
而餐饮企业大幅提升预制菜的使用率核心原因则是成本和效率。
2020年疫情以来,餐饮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更加困难,餐饮店的平均寿命只有约500天。预制菜能够帮助餐饮业降本增效,提升盈利能力。具体来看:
(1)房租以及人力成本的不断提升,催生了餐饮端降本提效的需求。
(2)餐饮连锁化率提升,连锁餐饮对于食品安全、减少门店人员操作,保持口味一致性以及供应链稳定有较强诉求。
(3)外卖等餐饮模式兴起,时效性推动预制半成品食材需求。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,2011年开始,我国外卖行业快速发展,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216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6,646亿元,增长了30多倍。由于外卖注重时效性,加上外卖员路上配送时间,全程人工操作的后厨很难在设定的30分钟—1小时内将餐品送达到用户手中,因此也倒逼了外卖对于标准化半成品食材的需求持续增加。
(4)团餐业态快速发展,高采购量、高效性等特点驱动预制半成品食材渗透率的提升。
(5)乡厨市场发展催生对酒店菜等预制菜需求。
此外锁鲜技术、冷链技术的进步也是推动预制菜近年来大发展的关键因素。
因此,预制菜并不是一个新“蓝海”。只是随着行业渗透率的不断提升,预制菜的关注度也是水涨船高。
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,近年来,预制菜年产值保持20%高增长率,已培育超过500家与预制菜产业相关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,超百亿的超过15家。艾媒咨询数据显示,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3459亿元,同比增长19.8%。预计未来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,2026年或将超过1万亿元。
行业集中度分散,尚未跑出全国性的龙头
也正是因为未来广阔的市场空间,入局行业的玩家也是大幅增多。在进入2022年后,中国预制菜企业数量已经从十几年前的2000家,增加至如今超过7万家。2023年复苏大势下,预制菜产业再添一把柴,不断被“热炒”。
行业虽入局者多,但规模化企业少,行业区域特征明显,行业集中度分散。在预制菜领域,虽然有许多新玩家,但真正有实力的其实都是一些老面孔。
如果你罗列一下行业大的玩家,你会看到很多都是专业选手—它们往往有工厂、有品牌,有渠道,有规模。
比如餐饮供应链第一股千味央厨,脱胎于速冻企业思念食品。而千味央厨从创立之初,就已经涉足了预制菜的研发,主要针对餐饮连锁企业精准开发相关产品。
再如预制凉菜第一股——盖世食品,海底捞是他们的第一大客户。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,成立于2008年,至今已经发展了14年了。
与此同时食品行业的公司,如双汇食品、安井食品、龙大美食、得利斯、新希望等都是预制菜的超级选手。
这背后则与预制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息息相关。
预制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:产品、渠道、供应链、和品类扩张
关于预制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市场普遍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,分别是:产品、渠道、供应链和品类扩张。
产品:预制菜目前处于有品类无品牌阶段,打造爆品卡位品类、抢占市场,是预制菜品牌初步突围的核心。
渠道:产品必须快速验证并补到渠道中,让用户率先形成认知。预制菜企业要增强渠道掌控力,从更多关注“货”转化为更多关注“人”和“场”。
供应链:企业规模达到一定水平,出色的供应链能实现稳定产能和价格,降低成本、及时配送以及柔性化生产。
品类扩张:拓展品类,抢占C端市场以及外延并购提升市占率,打造平台型企业。
业内人士也指出在预制食品赛道中,未来的头部品牌的起点是流量,但企业决战点将是供应链,因此,未来头部品牌一定会有自控型供应链和参股型供应链作为支撑。
因此最终行业龙头的形态取决于:(1)上游原材料的标准化和规模化供应,(2)下游餐饮连锁化率提升速度和最终状态,(3)菜肴大单品出现节奏,(4)企业塑造品类竞争优势的可能性和能力。目前,这些因素均处于发展初期。
对于具体公司,国联证券认为大B>中小B>C端,建议关注业绩弹性高、基本面不断改善的B端公司机会;单品规模是公司竞争力的体现,通过大单品突围、沉淀供应链实力,不断推陈出新、维系渠道利润,关注公司的选品能力、对市场需求的反映速度;下游具备品牌势能,产品定位清晰的餐饮企业在疫情间逆势开店,随着线下消费场景恢复,有望受益于店数+店效双升红利。重点关注:安井食品、千味央厨、巴比食品、佳禾食品、味知香、海融科技。
预制菜哪个环节确定性相对较高
最后从投资视角看,预制菜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行业,比如说上游跟农业、种植、养殖有关,中间环节跟第二产业加工制造有关,第三产业跟物流、零售、餐饮、服务等下游有关,同时在这个过程中,会有新技术、新设备出现。
(图片来源:创客贴,预制菜行业洞察报告)
那么有没有相对确定性较高的环节呢?
对此有观点认为确定性较高的首先是技术环节。还原度是预制菜的核心问题,我们知道对还原度影响最大,或者说对还原度损失最大的环节是在于高温杀菌或冷冻的过程,反而大家炒菜的过程跟餐厅炒菜不会有太大的区别。包装材料挤压也会影响到还原度,一旦真空包装挤压之后,可能会导致口味的变化。
因此在这些领域逐渐会涌现一些新的跨界的技术,比如当一些生物技术开始运用到食物灭菌,那么可能预制菜生产环节不再需要高温灭菌,甚至在包装材料也不再需要严格的真空环境,通过生物技术抑制细菌和有害物质的生成,甚至有部分预制菜品类能够从冷链走向常温,这种情况会带来整个行业的变化。一旦解决核心问题,预制菜的发展会得到指数级加速。
除了包装环节,在运输工程中的冷链技术也是影响还原度的核心因素。预制菜需全程冷链运输,而冷链基础设施前期投入大、回收周期长,需要发挥规模优势。中国目前冻品物流已较完善,而冷藏品需日配,受制于需求分散,在下线城市履约成本高企,制约了预制菜渗透率提升和企业扩张。
2021 年我国冷库保有量及冷藏车保有量分别为 140 立方米/千人和 242 辆/百万人,而预制菜大国日本分别为 312 立方米/千人和 1825 辆/百万人。1980 年日本冷库容量 2829 万立方米,平均 240 立方米/千人。2021 年我国冷库容量 1.96 亿立方米,平均 140 立方米/千人,低于日本 70-90 年代水平。
其此是设备环节,新进的玩家越多,对于上游设备的需求也就越多。
最后是数据方向。行业和赛道里大家普遍应用新的平台例如抖音去跟用户做交流。我们也会看到有一些公司试图在全链路上去实现数字化和数据化。那这样的公司对于预制菜行业起到了正向反馈与发展作用。未来甚至可能会出现某些能够掌控大数据的企业,反向整合上游的供应链,把自己打造成为超级平台。
综上,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:
1. 目前预制菜企业仍然主要面向B端客户,C端用户虽然增长较快,但还需时间培养使用习惯。
2. 行业整体呈现“大行业,小公司”的分散格局,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龙头跑出。
3.虽然行业集中度分散,但如果企业在规模、产品。渠道、供应链环节上没有优势的话,也很难有竞争力,未来将被淘汰。
4.在预制菜产业链中、技术、设备、数据或许是确定性相对较高的三个环节。
关键词: